數碼攝影、法律與新聞

張景璐/著

啟蒙出版社有限公司

中國•澳門

2021年10月

 

目  錄

 

第一編  法學專題研究

 

攝影作品的時代轉型與問題意識 2

一  互聯網發展與“全民攝影” 2

二  攝影作品著作權保護的時代挑戰 4

三  數碼攝影作品的概念及特徵 5

 

數碼攝影作品著作權之基本法理 10

一  數碼攝影作品的類型及爭議 10

二  數碼攝影作品著作權的實質要件 12

三  數碼攝影作品著作權的形式要件 13

 

數碼攝影作品著作權權利範圍及限度 14

一  作品著作權人之精神權利 14

二  作品著作權人之經濟權利 16

三  作品獨創性與“二分法”原則 18

四  數碼攝影作品的複制範疇 22

 

數碼攝影作品著作權之侵權行為 24

一  作品法律保護面臨空前的挑戰 24

二  作品侵權行為呈現的新特點 25

三  作品傳播中的“准入審核”問題 26

四  作品互聯網傳播匿名性的消極作用 28

 

數碼攝影作品著作權之合理使用 32

一  作品適用合理使用的一般制度 32

二  數碼攝影作品的合理使用情形 33

三  數碼攝影作品合理使用之判定標準 35

 

數碼攝影作品著作權保護之困境 37

一  人像作品肖像權與著作權衝突之爭議 37

二  合成圖片是否侵犯作品著作權 41

三  著作權人認定不明確之爭議 44

四  數碼攝影作品保護之不足 47

 

數碼攝影作品著作權之立法保護 52

一  完善對數碼攝影作品權利人認定的立法 52

二  完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規定 53

三  完善技術措施的立法 54

四  完善對作品侵權損害賠償的認定標準 56

 

數碼攝影作品著作權的其他保護措施 57

一  加強集體管理制度建設 57

二  採用登記制度建立作品電子資料庫 58

三  結語:回顧與前瞻 59

 

第二編  法政閱讀札記

 

霍布斯与他的《利維坦》 62

一  “利維坦”是什麼 62

二  霍布斯論人類 65

三  霍布斯論國家 68

四  霍布斯論基督教體系國家 70

五  霍布斯論黑暗王國 73

六  不絕的思想餘音 76

 

盧梭與他的《社會契約論》 77

一  盧梭其人其書 77

二  社會契約之內容要義 79

三  盧梭思想的缺陷 84

 

梅利曼與他的《大陸法系》 88

一  基本內容簡介 88

二  兩大法系之區別 90

三  大陸法系之歷史與法律淵源 92

四  法律分類 94

五  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之發展趨勢 96

 

楊鴻烈與他的《中國法律思想史》 98

一  基本立場與整體佈局 98

二  法律思想發展歷程的勾畫 101

三  不同階段法律思想的旨趣所在 102

四  結語 106

 

黎曉平與他的《優雅的法律家》 109

一  對法的哲學追思 109

二  法學不是一門“科學” 111

三  法律應為一門人文的學問 112

四  法本身的學問所在 114

五  吟唱正義的古老歌謠 117

 

第三編  法學視野雜談

 

片面共犯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120

一  學術界的兩種觀點 120

二  片面共犯的構成要件 122

三  片面共犯是否屬於共同犯罪? 123

 

澳門特區法制現狀及其發展 126

一  澳門特區法制的歷史考溯 126

二  澳門特區法律滯後的根源 128

三  澳門特區法制的未來發展 130

 

台灣地區法學教育及其發展 131

一  台灣地區法學發展的動向 131

二  台灣地區法制建設中的法學教育 132

三  台灣地區法律教育的未來 135

 

新加坡的依法治國及其啟示 137

一  “東南亞之珠” 137

二  以法施教與以刑去刑 137

三  正視民智與嚴格執法 139

四  集權與一統的家長式策略 140

 

第四編  灣區建設寫真

 

“讓孩子們遇見更多好老師” 143

一  百年大計,教育為本 143

二  引進來,留得住 144

三  派出來,紮進去 145

四  育人才,看名師 146

五  抓痛點,解難題 148

 

教育“雙減”政策:減負不減質 150

一  堵:規範校外培訓機構 150

二  疏:開展校內課後服務 152

三  通:賦能校外培訓機構轉型 154

四  聽:家長聲音 155

 

人才新政亮點 引來源頭活水 156

一  香洲重磅發佈人才新政 156

二  招才引智考驗營商環境 157

三  以才興產更要以產育才 158

四  引得來能否留得下? 159

 

“微實事”撬動“大民生” 161

一  建立完善制度機制凝聚社會治理合力 162

二  解決民生所盼,擦亮幸福底色 163

三  同心同向,促琴澳民生融合 165

四  傾聽民意,廣泛收集群眾實際需求 166

 

參考文獻 168

 

後  記 174